他的弟弟麥可(Michael Polanyi)成為一位重要的科學哲學家,其著作至今仍被廣泛閱讀。
居家隔離什麼意思,就是在你家門口貼封條,不要懷疑,就是封條,你一出門封條掉了,麻煩保證很大。在開始寫之前,由於中國真的太大,筆者僅寫出我在蘇州生活周遭的所見所聞,盡可能以記錄真實狀況為主,不另外多加個人評論,理性勿戰。
我們園區跟大樓內部的管理也是每天上報上班人員,園區門口核對,量體溫通過才給進,當然,沒有口罩是哪都去不了的。期間各種量體溫確認健康狀況也是必須的,沒有回報,嗯,你麻煩也大了。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接著聊聊復工,雖然是說2月10日號復工,但是基本上是要通過申請的,而且根據前面提到2月10日外地人返回要隔離的政策,基本上2月10日真正能復工的企業不多,能復工的員工也只有過年期間哪都沒去的本地人為主。以上大概是我本身經歷的一些記錄,再次聲明,這裡太大了,各地的現實狀況多少有差異,各位讀者就看看瞭解一下就好。上班後不可避免的吃飯問題,由於餐廳基本上不准內用,也就大家叫外賣了。
能不能搞定這些某方面來說也是公司底氣夠不夠的展現了。今天這篇主要寫寫「封閉式管理」與「復工狀況」,其餘民生相關或許留待下篇再做記錄。在我成長的年代,電視不超過幾台的時候,可沒有這種問題」。
他告訴我們為什麼有些東西我們就是喜歡的愛不釋手,全世界流行,定價再貴都有人瘋搶。當談到現在學院設計是否能教育出這種設計師時,Don Norman徹底否定了。有些設計卻在誕生的那天就宣告了它生命的終結。他不斷提到「藝術家」和「設計師」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當我這樣問他的時候,這位快要80歲的教授倒是點出一個新潮到不行的社會現象,那就是同溫層很厚,怎麼衝都衝不破。臉書帝國如此龐大,也創造出了前所未有而且根深蒂固的問題,而下一個殺手級顛覆世界的應用,是要來改善這個問題的。
其中每一個原則在他的著作當中都是一整個章節的篇幅在詳細講解,包含了設計應該要「顯而易見」,才不會誤導人拿著應該要播放音樂的裝置去盛碗熱湯。Don Norman提出目前台灣(以及全世界)都在受害於碎片、割裂化的社群體質,這是很危險的。他一路侃侃而談,甚至還帶著我們透過鏡頭看了他目前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創立的設計實驗室,不過這一切都得從一個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聊起。「學院教育偏向藝術史、藝術美感、或是藝術精神。
「接近一種全才的教育。但他心目中的設計師要解決的是社會問題:「如何讓教育更有效率更普及」、「新世代的交通工具是什麼」、「如何透過介面衝破同溫層」.....當一個設計師得面向社會解決這些「以人為本」的問題時,設計本身就也必須「以服務人為本」,無法全然主觀,工作流程更不可能私密,那是客觀管理的作業流程,用科學方法先顛覆再建構。」當然,每一次他接受專訪的時候,都會有觀眾(以及需要好點子的廣告與科技公司)想知道他心目中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他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和設計科學的泰斗,把日常生活的物件設計和情感拆開分析。
「究竟什麼是設計?」 對他來說,設計不僅是一種行業或學科類別,甚至也不是實際做的那些事務,設計更像是一套能夠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套思考方法和做法。真正的設計師需要入世,理解真實世界的樣貌」。
「社群和小團體彼此之前越來越疏離,不僅是 沒有交集,有時候甚至是在平行時空,接受完全相反的資訊。因此下一個殺手級的應用,「會是任何一個衝破同溫層的溝通工具」。
所以他不斷的在訪談中提到歷史、經濟學、心理學的重要性。Don Norman如此自信的直接預言,這跟他的設計哲學很緊密切合:「一切都跟人有關,能解決人的問題的設計就是好設計」臉書帝國如此龐大,也創造出了前所未有而且根深蒂固的問題,而下一個殺手級顛覆世界的應用,是要來改善這個問題的。Don Norman如此自信的直接預言,這跟他的設計哲學很緊密切合:「一切都跟人有關,能解決人的問題的設計就是好設計」。「學院教育偏向藝術史、藝術美感、或是藝術精神。「究竟什麼是設計?」 對他來說,設計不僅是一種行業或學科類別,甚至也不是實際做的那些事務,設計更像是一套能夠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套思考方法和做法。
「社群和小團體彼此之前越來越疏離,不僅是 沒有交集,有時候甚至是在平行時空,接受完全相反的資訊。但他心目中的設計師要解決的是社會問題:「如何讓教育更有效率更普及」、「新世代的交通工具是什麼」、「如何透過介面衝破同溫層」.....當一個設計師得面向社會解決這些「以人為本」的問題時,設計本身就也必須「以服務人為本」,無法全然主觀,工作流程更不可能私密,那是客觀管理的作業流程,用科學方法先顛覆再建構。
有些設計卻在誕生的那天就宣告了它生命的終結。他不斷提到「藝術家」和「設計師」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他告訴我們為什麼有些東西我們就是喜歡的愛不釋手,全世界流行,定價再貴都有人瘋搶。因此下一個殺手級的應用,「會是任何一個衝破同溫層的溝通工具」。
真正的設計師需要入世,理解真實世界的樣貌」。其中每一個原則在他的著作當中都是一整個章節的篇幅在詳細講解,包含了設計應該要「顯而易見」,才不會誤導人拿著應該要播放音樂的裝置去盛碗熱湯。「接近一種全才的教育。Don Norman提出目前台灣(以及全世界)都在受害於碎片、割裂化的社群體質,這是很危險的。
文:路怡珍 當人機互動、UX/UI成了這時代滿天飛的字眼和顯學,哪雙襪子和衣領與茶壺這種日常物件的設計,也成了我們追求和關注的細節,那麼你一定要認識Don Norman。藝術工作的環節可以很內向、甚至私密。
也應該要有明確的「回饋」,最簡單的回饋例子就是按鈕按下去會亮、凹陷彈回、或是發出聲音......這一類的設計原則在他的著作裡面有7大類,趕快看專訪一起筆記學習吧。在我成長的年代,電視不超過幾台的時候,可沒有這種問題」。
他一路侃侃而談,甚至還帶著我們透過鏡頭看了他目前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創立的設計實驗室,不過這一切都得從一個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聊起。當我這樣問他的時候,這位快要80歲的教授倒是點出一個新潮到不行的社會現象,那就是同溫層很厚,怎麼衝都衝不破。
那麼同時這個應用本身,是不是又會開始另外一個問題的迴圈呢?而或許發明設計的迴圈本來也就是這樣? 訪談的最後,Don Norman回到教授本業,開課了(差點要訂閱他的小鈴鐺了),他提到幾個設計的基本原則。藝術家有自己主觀的美感,想透過作品溝通的個人經驗、情緒狀態或價值觀。所以他不斷的在訪談中提到歷史、經濟學、心理學的重要性。」當然,每一次他接受專訪的時候,都會有觀眾(以及需要好點子的廣告與科技公司)想知道他心目中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
當談到現在學院設計是否能教育出這種設計師時,Don Norman徹底否定了。他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和設計科學的泰斗,把日常生活的物件設計和情感拆開分析
中西區區議會主席鄭麗琼下午兩時左右在Facebook專頁發放圖片,表示收到介紹財政預算案措施的錯誤消息,並於圖片中標註錯誤及更正。今日(2月26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推出多項措施。
這次消息誤傳說明了兩件事︰一,圖片、影片被下載轉發、脫離原文脈絡時容易引起誤會,或會變相製造假消息,發布者需要考慮這一點。從鄭泳舜的Instagram帳戶可見,圖片的確由他的帳戶發布,但發布時間是昨日,並在帖文表示是「財政預算案重點建議」︰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舜之關注| 財政預算案重點建議】 疫情持續?,百業蕭條,市民已水深火熱‼ 新一份 #財政預算案 將於明天公布,阿舜尤其關心基層和中產,認為當局在非常時期要有非常措施,不能再因循守舊,必須急市民所急? 我們建議政府,除了派錢派糖,紓解民困,亦要有針對性措施,振興經濟,撐企業,保就業,關懷長幼,收窄貧富差距,切實回應市民訴求? #鄭泳舜 #民建聯 #財政預算案建議 #爭取派發1萬元抗疫津貼 #解民怨 #紓民困 A post shared by 鄭泳舜 (@chengwingshun_vincent) on Feb 24, 2020 at 11:15pm PST 鄭泳舜的Facebook專頁亦有相同帖文,不過根據帖文修改記錄,附上的圖片已在今日修改,在左上方標明是「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民建聯建議」,並在帖文加上一句「(提醒各位:圖片內容是民建聯提出的建議,非政府公布)」︰ 由此可見,鄭泳舜應無意發放關於財政預算案的假消息,但因為圖片未有註明是民建聯/鄭泳舜的建議,以致引起誤解。